读《呐喊》有感

发布日期:2024-08-07   信息来源:机电安装分局   作者:王歌   字号:[ ]

不知道大家都是在什么时候知道鲁迅先生的?

对于我来说,大概还是从那个月夜捕猹的少年开始的。我想,每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都被鲁迅先生的文章支配过:《故乡》、《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、《社戏》……鲁迅先生的文章伴着我们从小学直到高中,那时,只觉得他的文章晦涩难懂,使人费解,更不要提那如噩梦般的“全文背诵”这四个大字。

后来,鲁迅先生的一篇《论辩的魂灵》彻底点醒了我。该怎样形容那种感觉呢?就像是炎热的夏季回到家里喝上一瓶冰可乐一样的爽快,就像在黑夜里漂浮一夜突然看到灯塔一样的欣喜。

我开始去仔细学习先生的文章,也去了解先生所处的年代,彼时早就不再受阅读理解之苦,便如饥似渴般沉迷于先生文笔。

《诗经》有言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 ”,这用来形容鲁迅先生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
《呐喊》的扉页上有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诗——“寂寞新文苑,平安旧战场。”这也是先生这本书,甚至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。

一百多年前,他举起了笔。那笔,似刀枪如火把,在子夜为人们照亮一条路,喊声一触即发。此刻,新民主主义革命之火燃遍了整个华夏,人们醒来,人们抗争,人们呐喊。

就好比在一条混顿幽深的巷道里,人们迂迂地行着,却四处碰壁。突然一个人擦亮了火柴,举起了火把,轻声说“这边走”。他没有刀,他的嘴便是刀;他没有枪,他的笔就是枪!他向混沌的世界开了一枪。终于,人们醒了,铁屋终究熔化了,可经烈火淬铸的民魂屹立至今。

正如先生在《呐喊自序》中写到的那样,“铁屋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,不久都要闷死了”,幸好“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”,他没有放弃拯救铁屋的希望,他用鲜血撞击钢铁直至破碎,让这铁屋子透进来了光芒,我想这便是他被铭记的理由。

今天,声声呐喊仍在华夏民族的上空回荡,字字珠玑,掷地有声。刀剑已经入鞘,可我们透过犀利的文字,仍能看见寒光。这文字是有力量的,像是智者于背后凝视,又如行者在前路指引。

这是警钟,被声声呐喊唤醒的民族时刻警醒着,怀着赤忱初心肩负起了新时代重任。每当想到这里,再读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,仿佛融入骨血,与心脏同频共振,这才觉得对先生的文章能多几分理解。 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